鹿特丹港無限期罷工!裝卸停擺,歐洲物流瀕臨癱瘓
當 700 名集裝箱綁扎工人放下工具,這場始于 10 月 8 日的罷工迅速將歐洲最大港口鹿特丹拖入停擺深淵。原定 48 小時的停工被無限期延長,APM Terminals Maasvlakte II 等四大主力碼頭的裝卸作業(yè)全面停滯,這些承擔著歐洲大陸 25% 集裝箱中轉任務的樞紐,瞬間淪為供應鏈的斷點。截至 10 月 13 日,超 60 艘船舶在北海錨地漂泊等待,其中 20 艘直指綁扎工人崗位的不可替代性,歐洲物流網絡正遭遇數年未有的沖擊。
這場危機的導火索看似是薪酬分歧的激化。荷蘭 FNV 工會為 700 名綁扎工人提出 "通脹補償 + 7%" 的加薪訴求,后讓步至 6.5%,而雇主 ILS 和 Matrans 則堅持最高 6% 的漲幅,將罷工斥為 "毫無道理的破壞"。但在勞資雙方的僵持背后,是歐洲港口長期積累的系統(tǒng)性矛盾 ——2025 年下半年以來,鹿特丹、安特衛(wèi)普等樞紐已瀕臨擁堵臨界點,特朗普關稅戰(zhàn)迫使航運公司頻繁調整航線,勞動力短缺與設備老化進一步削弱了港口的抗風險能力,此次罷工不過是矛盾總爆發(fā)的節(jié)點。
罷工引發(fā)的連鎖反應正沿著物流鏈條層層擴散。在鹿特丹港內,集裝箱堆存密度已突破安全閾值,內陸碼頭因運輸中斷陷入貨物積壓困境,臨時存儲成本單日漲幅超 30%。更嚴峻的是區(qū)域危機的共振效應:比利時安特衛(wèi)普港引航員因養(yǎng)老金改革同步罷工,導致澤布呂赫、根特等港口船舶排隊長度翻倍,而漢堡港等周邊樞紐因分流壓力,堆場利用率已突破 85% 的警戒水平,形成 "一處罷工、全域擁堵" 的惡性循環(huán)。航運巨頭馬士基在預警中坦言,船期延誤已成定局,部分貨物轉運甚至需要繞行至波羅的海港口,物流時效延長至少兩周。
法院的介入未能帶來確定性的破局。10 月 12 日,鹿特丹法院裁定罷工可延續(xù)至周一清晨 7 點,之后工人必須返崗處理積壓貨物,但同時預留了 10 月 17 日再次罷工的權利。這種 "暫停而非終止" 的裁決,讓供應鏈從業(yè)者陷入更深的焦慮 ——FNV 工會與資方雖于周日重啟談判,但 6.5% 與 6% 的核心分歧仍未彌合,而安特衛(wèi)普港的罷工已明確與比利時全國性抗議活動綁定,養(yǎng)老金改革等深層議題更難短期破解。安特衛(wèi)普 - 布魯日港口管理局測算,僅當地港口單日損失就達數百萬歐元,若罷工持續(xù),貨物積壓清理可能需要數月。
這場危機暴露的,是歐洲港口樞紐的脆弱性與全球供應鏈的牽一發(fā)而動全身。綁扎工人雖僅占港口就業(yè)人口的少數,卻掌握著集裝箱裝卸的關鍵環(huán)節(jié) —— 每一個集裝箱的固定與釋放都需經其操作,缺此環(huán)節(jié),萬噸巨輪便淪為漂浮的倉庫。而從更宏觀視角看,此次罷工與年初德國鐵路罷工、夏季法國港口抗議形成呼應,勞動力成本與通脹壓力的博弈,正在不斷沖擊歐洲物流的 "毛細血管"。
10 月 17 日的談判期限日益臨近,鹿特丹港的錨地仍停滿待泊船舶,內陸倉庫的貨物堆積如山。對依賴歐洲市場的外貿企業(yè)而言,這場危機已是必須應對的現實 —— 馬士基等船公司已啟動應急機制,通過優(yōu)化靠泊窗口、調整貨物優(yōu)先級減少損失,但也坦言不可抗力的影響難以完全規(guī)避。更值得深思的是,當歐洲核心港口接連陷入動蕩,全球供應鏈是否需要重新審視對單一樞紐的依賴?這場因薪資而起的罷工,或許正在倒逼物流網絡加速向更具韌性的格局演進。



